比特大爆炸(都处在描述宇宙现象的层次)

1. 比特大爆炸,都处在描述宇宙现象的层次?

西方哲学体系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1、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是“神”还是“谁”?

2、“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是什么?或者说,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是什么?

3、宇宙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4、什么是绝对性的“真”、“善”、“美”?人道中的“真”、“善”、“美”是什么?

5、人类世界伦理的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行为准则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人类世界之上的最高、最为普世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这些统摄一切学术的千古之谜无定论问题,西方哲学是难以回答的。其原因是,西方哲学舍去了“上帝”(宇宙本体)与“上帝的行为原则”(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的追问。因此说,西方哲学是没有“道与德”的理念观和学说。

哲学从总体上看是作为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总体为研究对象。

这里特别指出:哲学,无非是哲学家用一种哲学观念,针对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行为,及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与普遍行为原则的自然规律,在其哲学范畴给出普遍性的概念、定义,真理性地回答宇宙万物的“性”与“生”,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与“自然的行为和目的”相统一的关系问题及学说。

人类的不同时代,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世界观。然而,人作为世界的研究者是不可能以世界总体为观察对象。形象地说,我们身在庐山只能看庐山的部分,我们无法跳出庐山看庐山的全貌,无法认识庐山真面貌。当然,这个世界在哲学意义上不是所指的庐山、地球,而是“有宇宙”和“无宇宙”的总合。

所以,人类是不可能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手段能跳出宇宙,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从宇宙以外回过头来看宇宙。而且,我们无法用科学来实证宇宙本体与行为原则。因此,人类只能通过不同领域的科学实证为支撑,以哲学理念的方式解释论证宇宙本体与行为原则,以及解释论证“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与“自然的行为和目的”相统一。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哲人是否以理性的方式在追问,是“谁”创造了宇宙万物?生化宇宙万物“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是什么?这“第一哲学命题”,就是判断东西方哲人认识主体是否是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其追问时的哲理学说也就代表着东西方哲学诞生的起点。

由于宇宙万物客观存在,而且是由“第一推动者”生化宇宙万物,那么初始的“第一推动者”内在的一定存在规定性与能动性,进而“第一推动者”才能按照自我的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推动着“第一推动者”不断生化宇宙万物。否则,“第一推动者”内在的不存在规定性与能动性, “第一推动者”就不能生化宇宙万物。

因此,生化宇宙万物的生命机制中都遗传有“第一推动者”的规定性与能动性,或者说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第一推动者”的规定性与能动性。所以说,解答人类哲学“第一哲学命题”就是解答统摄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的诞生,就是中国古哲人通过理性的追问,是“谁”创造了宇宙万物时说:是“道”,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

并且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解释回答了宇宙万物“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之德。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针对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性与行为,及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与普遍行为原则的自然规律,在其哲学范畴给出普遍性的概念、定义,真理性地回答宇宙万物的“性”与“生”,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与“自然的行为和目的”相统一的关系问题。

尤其是,中国古哲人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留下的《老子》或《道德经》中道与德的哲理学说,就是在解释回答“第一哲学命题”。人类哲学“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或是回答客观事物普遍行为规定性和能动性的命题。

比特大爆炸(都处在描述宇宙现象的层次)

2. 为什么有些人说人生什么都是假的?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出生、爱情、死亡都不是真实的,各种痛苦与欢乐都不是真实的……甚至,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一个虚拟的产物。

《黑客帝国》的哲学 据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影片像《黑客帝国》那样,引起哲学家们如此大的热情和关注。 《黑客帝国》是1999-2003年间美国拍摄的三部曲科幻片。故事背景设在公元22世纪,那时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替机器人提供能量的“肉体电池”。机器人安排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就好比电脑游戏中的人物生活在电脑中一样。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类,尽管自我感觉有肉体、有意识,但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机器人的模拟,是程序运行的结果。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即机器人所在的世界。不过后来,还是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了真相。于是,他们决心反抗。反抗者们在虚拟世界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通过基地的电脑网络去了解外而真实世界的情况。他们中的几个领袖甚至武功高强,拥有超能力,可以进入真实世界。然后,整部影片就讲人类如何与机器人斗争,最后达成和解。 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一位名叫尼奥的人,原先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名电脑工程师,后来被训练成了一名拥有超能力的人;一次,他被引导完成他宿命中的抉择:要么吃下蓝药丸,忘掉一切,永远生活在虚拟世界里;要么吃下红药丸,离开虚拟世界,走进真实世界。 哲学家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他们之所以对《黑客帝国》感兴趣,是因为这部影片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果没有跳出这个世界之外,你或许永远无法分辨你所处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

我们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人类关于真实与虚拟的最早思考之一。这个比喻说的是一于真实与虚拟的鼓早思考之一。这个比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墙上的投影,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当其中一个囚徒解脱束缚,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终于明白了自身所看到的全是虚无,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等到这个人走到了洞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呈现在他的面前——刺眼的太阳照射在所有的物体上面,而且创造着一切物体的影子——他才明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比喻引发了哲学家们2000多年来无数的争论和思考:我们人类究竟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还是生活在一个更高理念世界投射的影子里?今天,物理学家已经把我们的宇宙追溯到大爆炸的那一刻,但仍然无法回答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也无法知道宇宙之外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是一群生活在洞穴里的囚徒,没有一个人能走到洞外。一些物理学家在苦苦冥思:我们的宇宙,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肉体、意识、自然界,是不是更高维世界的投影?我们是不是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人类一样,尽管自我感觉有肉体、有意识,但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更高维空间智慧生物的模拟产物,是程序运行的结果? 初一听,这种思考过于惊世骇俗,近似吃人吃吾,但如果结合人类的宗教和历史来看,这不过是一个古老、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现代翻版而已。 我们知道,圣经《旧约》里有一个“创世纪”的神话,讲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创世纪”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气;第三天造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第五天造鸟雀虫鱼;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他看该做的事都已做完,就休息去了。至于在空无一物的情况下,上帝是如何造出一个物质宇宙来的,在《新约》“约翰福音”中又有一句话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这里的“道”在英文中是“Word",也就是“话语”的意思。换句话说,上帝凭借“话语”就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以及自然规律。 如果考虑到现在的电脑程序员凭借非物质的程序代码,设立几条简单的规则,就能造出一个生龙活虎的虚拟世界,那谁也禁不住要做这样的胡思乱想:难道创造夭地万物的上帝是一个“大程序员”?难道我们所谓的“现实世界”,不过是上帝的虚拟?

假如我们是“缸中之脑”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能真实触摸世界上的坚硬物质,我们能互相拥抱、感受彼此的温度,我们能哭会笑,难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吗?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其实,当我们身处自身世界时,无论我们有多少真实的感受,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这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永恒的悖论。 1981年,美国哲学思想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一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除大脑对邪恶科学家施行的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信息)。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如何确认自己是真实的?” 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的角度来说,它已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同样也无法确认这世界的一切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普特南在书中继续追问:“我们可以尝试去想象,并非只有一个‘缸中之脑’,其实所有人类(或许所有有直觉的生物)都是‘缸中之脑’。当然,邪恶的科学家必须是在缸外面?是这样吗?或许没有邪恶的科学家,或许宇宙仅仅是由自动化的机器组成,它们管理着一个充满神经系统的大缸。这次,让我们来假设这种白动化的机器被编程为给予我们所有人一种共同的幻觉,而不是许多不同、互不相关的幻觉。因此,当我觉得自己正在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也觉得自己正在听我说话……假设这整个故事都是真的,那么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是‘缸中之脑’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探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虚拟性是否有可能?其实,我们人类本身就有可能充当这样邪恶的科学家,创造一个有感知的虚拟世界。 人类发明电脑还不到100年,但如今电脑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气象学家用它来模拟天气变化;天文学家用它来模拟恒星、星系的形成;生物学家用它来模拟活的器官……还有人正在模拟人类大脑。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学合作启动了“蓝脑工程”,旨在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根据神经突触数量及放电频率,有人估计,人脑的运算速度为每秒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学合作启动了“蓝脑工程”,旨在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根据神经突触数量及放电频率,有人估计,人脑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16到10^17次。而截至2012年底,世界最快的计算机,IBM公司的“红杉”的运算速度恰好达到每秒10^17次。 不过,在即将兴起的量子计算机面前,如此决“到10”次。而的运算速度依然会变得黯然失色。早在2000年,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指出,一个重量为1千克、体积为1升的量子电脑笔记本,每秒可以进行5x10^50次运算,内存更是高达10^31比特。到那时,人们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模拟人类的意识,更要模拟人类的生存环境了。 所以,鉴于近几十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构建一个拥有智慧生命的虚拟世界,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既然人类可以凭空创造一个虚拟世界,那么我们这个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完全可能是某个“大程序员”模拟出来的。为某些科学难题提供终极解释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感到,无论科学怎么发达,都无法解决一些有关宇宙世界的终极问题,而一旦假设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问题。 大爆炸理论说,我们的宇宙源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都是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产生的。但爱寻根究底的人不免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场爆炸?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也有人说,宇宙诞生于无,或者干脆说,问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回答总是不能让人心服。而要是有人告诉你,我们这个世界是虚拟的,那事情似乎就都好理解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爆炸?一一因为那个创造了虚拟世界的“大程序员”设置成这样的。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一一这个问题就好比电脑游戏里的一个人物问,“在玩游戏前,电脑桌面是什么样子的?”这种问题也只有那个“大程序员”才能回答。 第二,为什么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物理规律如此简单? 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从现象卜看,是错综复杂的,但所遵从的基本规律却相对简单,充满了对称的美,无怪乎很多科学家坚信,“大白然爱简洁和美”。但为什么会如此呢?一般来说,这种问题是没法回答的。但要是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就好回答了:因为简单和美的东西人人爱,也鼓容易让人想到,那个“大程序员”在编程创造虚拟世界的时候,必定也为它设置了这样几条简洁优美的规则。 第三,基本物理常数问题。 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规律不仅简洁,而且有些物理常数非常微妙,只要变化一点点,就会导致分子、原子乃至宇宙的解体。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光速299792458m/s。可为什么光速非取这个值?凑个整,取300000000m/s岂不更好?过去的解释是,既然这些物理常数哪怕变化一点点,就可能导致生命和宇宙的解体,现在既然宇宙没解体,甚至还允许生命存在,那它们自然就只能取现在的值。这种回答诚然不错,但总让人感觉是在倒果为因。我们也可用“虚拟世界假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个 “大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的时候,发现只有当把这些物理常数设成现在这些值,才能产生一个有生命的宇宙,于是在模拟的时候,都采用了这些值。 第四,“虚拟世界假说”或许还能解答“大统一理论为何难产”的问题。 统治宇宙的4种基本作用力中,目前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基本已经统一,唯有引力还“莱鹜难驯”。考虑到前三种力是在非常小的空间尺度上实现统一的,有人猜测,要想把引力也统一进来,空间尺度必须还要小得多。在一个虚拟世界,最小的空间尺度相当于电脑像素;我们知道,像素是不能无限小下去的,否则太耗内存了,打开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往往非常慢,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假设在我们的虚拟世界里,空间最小尺度还没小到足够统一引力,那就可以解释大统一理论为何至今难产了。

“虚拟世界假说”甚至还能解答“外星人为何至今没找到”的难题。 按天文学的看法,宇宙中存在很多行星,具备类似地球的适宜生命诞生的条件;但为何至今外星人还只是一个“神话”?费米悖论 注(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隐含之意是,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这让人很困惑。现在我则不断演化,从光子到原子、分子,然后一直演化到星云、星系,再然后太阳系诞生、地球诞生,生命出现、人类诞生……所有这一切演变都是按照几个基本的物理规则来进行,所谓“大道至简”,宇宙规律的简洁性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大程序员”也许知道,事无巨细地模拟现实,既无可能也没必要。早在2001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就做过估算,试图看看模拟一个宇宙规模的虚拟世界需要多少资源。他估算了自大爆炸以来,我们的世界经历过的所有所谓的“操作”数(在电脑科学上,事物的任何一个变化可视作一个“操作”)。他发现,要还原这些事件,构建一个完美、精确到原子的虚拟宇宙,需要消耗的能量会超出宇宙的总能量;模拟现实世界的电脑必须比我们的宇宙还要大。所以他最后下结论,没有一个高级的智慧生命会愚蠢到花费力气来做这样的模拟。 但是,如果把模拟限制在某一层面上,对模拟物以及环境做适当的简化,那么消耗的能量就会少得多,这样的模拟应该还是可行的。这类简化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例如,没有哪位电脑游戏的设计者会去模拟游戏中每个人肠胃的蠕动;还有,在计算两个天体的引力时,为了降低计算量,我们通常忽略它们的形状,直接当作两个质点来处理。那么,如果确实有个“大程序员”创造了我们这个虚拟世界,他也一定尽可能简化操作程序。 “大程序员”会露馅吗? 那么,在这样一种对现实“简化版”的模拟中,虚拟世界中的人能否发觉自己生活在虚拟中呢? 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家约翰·巴罗认为,在这样一种“简化版”的模拟中,如果虚拟世界中的人仔细探究周遭的环境,他们应该会发现某些粗制滥造的痕迹,根据这些痕迹,他们就可以了解到真相。 更有甚者,计算机程序中必定包含某种不可预知的逻辑漏洞。这些漏洞虽然不会妨碍模拟系统长时间运行,但慢慢地会显现出一些缺陷。要是不加修补,最终这些缺陷产生的效应如同一场雪崩,导致“死机”。遇到这种情况,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程序员每发现一个缺陷,就立刻打上一个补丁。

玩过电脑的人早已对这种解决方案习以为常。臂如,我们会定期收到系统的更新提示,以便修复程序设计者原先没有预料到的漏洞,或者防止新型电脑病毒入侵。模拟开始以后,模拟者也会采取这样的临时防护措施,虚拟世界的运行状态和法则都会时不时地被修正一下,或者添加一些新东西。那么,在我们的宇宙世界里,譬如说,某个物理学常数过去很长时间都是恒常不变的,可是突然之间被改动了一下,被科学家观测到,那说明,真可能有个“大程序员”在操纵着我们。 有趣的是,就在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几周之前,有天文学家分析了来白遥远星系的光束,声称发现宇宙的一些“常数”可能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精细结构”的基本物理学常数,比100亿年前增大了大约十万分之一——这是否暗示我们的宇宙真是一个“大程序员”设计的? 有趣,但不能太当真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大程序员”露陷是一回事,虚拟世界中的人会不会往这方而想又是另一同事。 举个例子。2011年有人宣布,他们在做中微子实验的时候,发现中微子的速度竟然比宇宙中的速度极限光速还快。可是过了几个月,他们承认是自己的实验出了差错。 再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没提出来相对沦之前,在牛顿力学里,速度是可以简单相加的。比如,水流相对岸的速度是l m /s,顺流而行的船相对水流的速度是0.lm/s,那么船相对岸的速度就是1.Im/s.可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个速度简单相加的原理,用到光上,就失效了。直到相对论提出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速度叠加遵循另一个更复杂的公式,此前的速度简单相加原理只是远低于光速情况下的一个近似。

遇到这些情况,那些相信“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或许就会简单地以为“存在一个大程序员”,就不再深究了,这为我们偷懒提供了好借口。但如果当时科学家们不抵制这种想法,从自身找原因,科学恐怕就停滞不前,错误就永远发现不了了。这也是当前主流科学界虽认为“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这个想法很有趣,但又认为我们不能太当真的原因。 不仅于此。如果我们真的是被虚拟出来的,我们不过是模拟者的玩具,或者我们所致力探索的 “自然法则”只不过是模拟者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那这就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即相信“自然法则”是大自然自身所固有的;这对于人类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谁都禁不住要问: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什么意思? 奇怪的构想还远未止息:虑拟出我们的人也可能是其他人的模拟产物——这可能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宇宙,而每个宇宙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基本物理法则……事情似乎越想越麻烦。 在《黑客帝国》里,领导人类反抗母体控制的基地首领莫菲斯拿起一枚电池,对尼奥说:“母体是电脑生成的梦幻世界,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处于控制之下,以此将我们变成这个。”尼奥喊道:“不!我不相信!这不可能!” 那么,你相信吗?假如你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给你一片蓝药丸和一片红药丸,你会选择吞下哪一片呢?

3. 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构建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拥有自己的替身,最早出现在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里,现在科技界沿用了“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

2018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被认为是最符合“元宇宙”的设想形态。在电影中,男主角带上VR头盔后,瞬间就能进入另一个极其逼真的虚拟游戏世界——“绿洲”(Oasis),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不过这样的元宇宙离我们还很远,目前完全是处于概念阶段,在技术概念上很好,许多大厂也在积极投入,为未来真正的商业爆发做准备,但这很前沿,完全是专业技术大拿和商业领袖的事,和普通人无关。

元宇宙是当下热点词,目前很多资本在炒作元宇宙概念,一些元宇宙概念相关的职业培训、数字藏品等等,都是“精明玩家”和所谓培训机构的“割草”游戏。

更多详细的介绍,大家可看看我4月12日发表的文章《元宇宙究竟是什么?现实世界不够割?还要打通虚拟和现实一起割?》。

若想获取正规的元宇宙相关资料和研报的朋友,可私信我,按号:元宇宙

4. 先有时空还是先有物质能量?

谢邀。解答时空质能之类的问题,需要博大深邃的充分必要的物理公理集。

以下,我先给个一个物理公理集的大致框架,然后回答时空与质能的关系。

纵观认识发展史,我们有广义物理学:涉及逻辑学、哲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揭示的基本原理,经过进一步考核、加深与补缺,构成广义物理公理集,或称科学公理集。

构建科学公理集的意义在于:作为所有学科的指指南、理据与判据。

科学公理集包括几个子集,诸如:逻辑公理集、哲学公理集、数学公理集、物理公理集、化学公理集、宇宙公理集。

作为示例,我推荐九个科学公理,如下。

1 因果有序性公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必然存在特定的时空序列或因果关系。此因果律是定义/判断/推理/证明的根基。

2 思维规范性公理:基于因果律的概念思维操作必须遵从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充足理由律。

3 命题有效性公理:命题的有效或科学性,取决于必要的理据与充分的实证。

4 时空无限性公理: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无始无终的充满物质的固有存在。

5 真空漩涡场公理:空间充满不同密度的真空场物质与特定比例的费米子物质,空间物质不均衡分布必然伴随真空漩涡场。

6 体积伸缩性公理:真空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必然导致真空度的上升或下降,物质的真空度与质密度成正比。

7 自旋进动性公理:由于真空度分布的不均衡性,所有费米子与玻色子皆以光速自旋来实现各自椭球体构型,同时伴随进动或绕旋。

8 最小作用量公理:物系总会受到环境影响,物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必然倾向于非对称的动态平衡或测地线运动,且有尽可能小的差额量。收缩过程的熵减或引力略大约熵增或斥力,反之亦然。

9 统一参照系公理:无限延伸或绝对静态的空间,可以作为测量物质参数的统一参照系。空间的任意一点,皆可作为坐标原点(0,0,0)。

有了几个公理,就可以回答本题了。由于时/空/质/能是从四个侧面,描述特定物质状态的参量,因此没有先后之分。

时间,反映物质运动的顺序与进程。

空间,反映物质结构的收缩与膨胀。

质量,反映物质内部核子自旋角动能的规模。

能量,反映物质内部电子轨道角动能的规模。

根据遍历原理,时间与空间可以互为代表,光年/光日就是例证。根据自旋原理,质量与能量可以互为代表,电子伏特就是例证。

5. 有些人认为易经的价值远高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无论《易经》的价值高于《相对论》,还是今人的智慧不如古人,都不过是某些无知之人的谬论而已。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相对论》的价值就高于《易经》。实际上,这两者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就好比你不能说卡车的价值高于轿车,也不能说轿车的价值高于卡车一样。

我指的当然不是经济价值——在运载能力的层面,卡车的价值远高于轿车;而在速度和舒适性的层面,轿车的价值就是卡车望尘莫及的了。

同样的道理,在哲学领域,《易经》的价值当然高于《相对论》,因为这就是它研究的事物。《易经》中所包含的内容对中国哲学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相对论》根本无法比拟的。换句话说,对于哲学发展而言,《相对论》可谓一无是处。

然而在科学领域,《相对论》却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易经》则可以说毫无价值可言——尽管它也同样涉及到了宇宙、天文等方面的内容,但主要停留在观星和哲学研究的层面。我们显然是无法靠《易经》中的天文知识精确推算出太阳系运行轨道的,更不可能计算出黑洞的存在。

因而我们绝对不能单纯地把《易经》和《相对论》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一切不考虑领域的横向对比统统都是耍流氓。

其实哲学和科学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没有谁对谁错、谁比谁重要之分,更无法区分谁比谁的价值更高。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在研究哲学,它能规范人类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以升华(伪哲学除外);还有一部分人在研究科学,它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社会的科技程度得以发展(伪科学除外)。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在哲学和科学同步发展的情况下,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美好局面。倘若失去了哲学,仅存科学发展的社会将在丧失人伦的情况下彻底失控,最终导致人类的毁灭;倘若失去了科学,仅存哲学研究的社会将停留在古希腊时代,永远止步不前。

用《易经》的理论来说,科学和哲学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两面,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失衡瓦解,只有两者共存才能得以维持,永恒不休。

用《相对论》的理论来说,科学和哲学的价值是具有相对性的,无论我们说哪一个更重要,都必须相对于某种特定条件才能成立。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被意识到,可是为什么总是有人用科学理论去攻击哲学,或者用哲学理论来攻击科学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做能让无知的人觉得自己很博识!

“你们全都这么想,可是我知道你们全都错了,因为bula,bula,bula,bula……”

想想看,这是多简单的一种无脑抨击?随便抓一个小学生出来都能做到。可是要对科学和哲学这两者产生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就必须同时对哲学和科学都有所了解,这就绝非从不读书的人能够做到的了。

要知道,在手机上随便看几篇营销号发布的不负责任的文章,除了能对哲学或科学知识获得一些片面浅薄的了解,甚至断章取义的曲解之外,什么也学不到。然而许多人就是看了这么一些没有营养的文章,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了解了,然后开始不断抨击其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

综上所述,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必要去思考《易经》和《相对论》究竟谁的价值更高,因为谁会愚蠢地跑去分析卡车和轿车哪一个更重要?

6. 你觉得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空间?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质引起时空的弯曲。所以,物质确实与空间是有关系的。按照我们一般人的常识,如果没有空间,物质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如果按照常识的话,好像是先有了空间,再有了物质。

不过我觉得物质是空间是同时产生的,它们的关系就好像鸡蛋与鸡的关系。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鸡蛋与鸡是同时出现的。

空间与物质也应该是同时出现的,因为宇宙是从大爆炸来的,大爆炸后出现了时空,也出现了物质,它们是同时出现的。

现在有一种物理学说,认为空间是物质粒子的量子纠缠的产物。也就是说,是量子比特衍生出了物质粒子。我也不知道怎么证明这个学说是不是符合事实,毕竟这个是理论物理最前沿的问题,要想给出肯定的答案是很困难的。

凝聚态物理学家文小刚教授有一种量子的多体理论,在他那里最基础的结构是所谓的弦网结构。也许是弦网结构产生了空间与物质?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只能说到这里了。

7. 二维码简单原理是什么?

二维码的简单原理是0和1的关系,二进制,可以理解为点和面以及相距空间交织而成,里面包含了编码、解码、图形解码、码元、计算机技术、定位图案以及容错纠正功能等,常见的二维码大部分属于棋盘式结构,QR CODE矩阵二维码。

二维码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从初始的支付行为到现在的社交、门禁、购物、识别以及各种的生活场景应用,可以说这个时代已经离不开二维码。

二维码的构成主要是由编码规则二进制和码元的交替顺序而成,里面包含了大量信息,分别用码元组成黑白图案,定位图案。

目前常见的流行二维码基本是方形特征,但实际上二维码的表面图案是可以变换的,主要得益于图案解码技术,普通的二维码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混编,通过解码还原,得出不同的表面图案,而不影响码元结构,这就是二维码的掩码画图技术。

由于相机拍照时会产生噪点以及产生不同的灰度,故此,二维码技术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并用坐标定位技术编写。

由于二维码中包含了内部数据单位功能,以及坐标识别定位功能,故能够防止部分遮挡,图案变脏,翻转拍摄等因素,而不影响二维码的扫码读取。

我是奇谋科技哥,欢迎大家探讨更多关于计算机以及手机的编程使用话题,谢谢提问,感恩相逢。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94)
金立最新款智能手机(才知道这是一部手机的
上一篇 2023年11月02日
小米手机发布会直播(怎么参加雷军的发布会
下一篇 2023年11月02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